技术创新
1、项目技术方案创新优化
以往线路采用总配至分配电箱一般单相制供电,考虑到十四号线一期站距隧道较长且无中继供电点,综合计算结合功耗,采用三相供电方式为分配箱供电,供电电缆采用4*35²/4*25²/4*16²三种电缆规格为隧道设备进行供电,直接有效降低损耗;合理分配不同规格电缆,对控制项目造价起到关键的影响;同时直接避免长电缆的敷设不可实施性,降低施工难度;
2、精细设计、降低建设成本、降低安全风险
由于各家电信企业不同频段的信号从射频单元出来后到漏缆上传递的距离有所差距,结合三家电信企业十频段入网需求,在广州地铁十四号线一期民用通信系统覆盖工程中,首次突破广州地铁项目常规设计,单项目中采用三种不同规格POI组网,分别为:十三频全频型POI/十频低频透传型POI/四频中低频透传型POI。采用多类型POI组合式组网方式,直接明了降低项目建设成本,为广州铁塔地铁项目实现一定的跨越性提升。根据不同的隧道位置,既可以很好的直通低频信号,又可以极大减少设备数量,降低隧道内形成安全风险。
3、定制型高规格物资技术性突破设计
(1)隧道设备点位光纤箱、配电箱满足行车安全要求及抗环境要求。使用304不锈钢3.0mm厚度一体冲压成型箱体背架,采用304不锈钢材质2.0mm厚度不锈钢板材定制型从下往上开门、双塔扣锁、双三角锁方式及出线孔口使用紧闭型设计,满足IP55防水等级设计。对隧道行车环境安全、抗隧道复杂环境、抗腐蚀性起到突破型技术突破,并对箱体进行各项技术性能、安全性能、防腐性能等做了系统的测试实验。
(2)隧道设备点位采用304不锈钢厚度为3.0mm钢板折角定制F型走线架。走线架规格如下图所示,走线架的特殊设计真正意义上地满足了地铁隧道的设备点位线缆走线要求:安全牢固、结实成本低、便于检修维护,对实现规范性布线提供基础。
4、建设能效、技术培训创新
对项目建设技术交底采用创新性技术培训方式,培训内容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重要环节进行深度谈论研究。如何提高生产能效、有效进行技术交底、技术培训,在广州地铁十四号线一期覆盖工程项目实施前专门组织参建技术人员研究谈论有效落实。
(1)对隧道管片倒模钢结构进行实践研究试验,总结试验结果,编制施工手册《广州地铁十四号线一期覆盖项目施工手册》,对参建一线施工人员认真贯彻落实,组织全员掌握,提高安装打孔效率,降低废孔率,比传统打孔方式降低80%的废孔率。
(2)便携式接头制作工具,提高制作效率,降低多系统互调干扰
在隧道设备点位分布系统中,漏缆接头制作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金属平滑度、剥外表皮长度和旋钮力度,都是影响分布系统性能指标的因素,为确保效率高且质量好,广州地铁十四号线一期民用通信系统覆盖工程采用专门制作的漏缆接头的便携式制作工具,改变人工手工制作的传统方法,规避手工制作引起的质量问题导致分布系统性能差,同时能很大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管理创新
1、五同时管理提升建设效率
广州地铁十四号线一期民用通信系统覆盖工程采用“同时立项、同时勘察、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完成开通测试”管理思路,各环节紧密联动地铁及各运营商,最大程度合理安排项目建设进度计划,达成项目在地铁正式运营前就提前完成开通调测,达到正式运营标准的目标。
2、多方联动动态监控体系,高标准建设要求确保项目目标
广州地铁十四号线一期民用通信系统覆盖工程建设过程中, 犇一、地铁、运营商共同建立了项目多方联动动态监控体系,对项目安全、质量、进度进行动态监控,多方联动监控项目的安全、质量和进度,并根据实际数据合理安排建设计划和给予建设资源,大大提升建设效率,确保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
3、严格物资检测管理,确保项目质量和安全
广州地铁十四号线一期民用通信系统覆盖工程物资质量实行质量标准一票否决制度,地铁、监理、施工方严格执行物资检测制度,严格落实现场到货检查、第三方专业检测和实地实验检测工作,形成多重安全质量检测防护体系,严格控制检测不合格物资进入施工现场,用于项目作业,保证项目质量和项目安全。
4、使用专门软件管控工程,加强工程管控提高施工效率
广州地铁十四号线一期民用通信系统覆盖工程从项目启动就采用电信工程管控软件进行全程管控,该软件通过记录施工照片和汇报施工信息等方式,对施工现场和安全进行管控,通过物资出入库信息采集管控物资使用情况,并统计进度情况。同时通过施工大数据分析工程进度影响点,工程效率提高方案并发现安全隐患和规避,软件化地管控,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数据分析效率,降低了工程成本,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5、集中化和模块化相结合的项目管理思路
广州地铁十四号线一期民用通信系统覆盖工程作为一项电信共享工程,涉及各家电信运营商和相关的合作单位,且不同的运营商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各不相同,如果统一采取集中化管理,并不能提高效率。本项目中,采用集中化和模块化的管理思路,在总体的进度节点上统一集中,确保整体的进度不受影响。但是在不同运营上工作上,采用不同的模块进行管理推进。提高工程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不符合的情况的浪费。形成扁平化的任务管理制度。